立秋虽过,依旧骄阳似火,热辣滚烫。8月10日,随着指挥部一声“开工”指令,江苏高养与东部公司六度携手,开启2024年度苏北路网最后一个集中养护项目——东部公司2024年集中养护工程。本次集中养护工程采用同一条高速同一方向进行两个段落同时半幅全封闭集约化施工方案,施工路段分G15沿海高速盐连方向特庸枢纽至步凤枢纽段28公里·半幅和古泊河大桥-灌河大桥32公里·半幅。
开启多段落同步施工新实践
“此次集中养护要达到‘安全风险最低、封闭时间最短、交通影响最小、养护效率最高、社会反响最好’的目标。”在开工誓师大会上,指挥部负责人向项目经理提出明确要求。江苏高养、东部公司高度重视此次集中养护工程,以“开工即达标,完工即精品”的决心,做到早谋划、早启动、早推进,开启多段落同步施工新实践。一是第一时间成立“G15沿海高速集中养护工程”项目专班和项目联合指挥部,公司领导亲自挂帅,反复推演“近零感养护”实施方案,不断优化不同路段、同时段、多项目、多工种同步交叉封闭集约化施工新模式,全力以赴打造“近零感养护”新标杆工程;二是多次召开“一路多方”交通组织协调会,建立“一路多方”联动协作工作机制,打破80个有效工作日传统作业模式,探索25天同一方向进行两个段落同时半幅全封闭集约化施工全新方案,将养护施工带来出行影响降至最低。本次施工集成了26个工种、9项工艺、16道工序;投入15支施工队伍、700多名施工人员、78台大型机械设备、500台运输车辆、协调7家拌合楼。
深入绿色养护“四新技术”新探索
此次工程紧密围绕《江苏交控系统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提升年”行动实施计划》内容,因路制宜采用无人化施工、3D铣刨、裂缝数字化底座、精细抗滑保护层、桥头压浆、非开挖注浆等绿色养护“四新技术”铸就沥青路面品质工程。一是开展“无人化集群”施工。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对施工碾压轨迹的精准控制,保证了摊铺的均匀性、压实度和表面的平整度,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沥青面层的施工质量,与传统施工模式相比,本次“无人化集群”施工实现环保更好、效率更高、品质更优,预计节约标准煤量8.92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1吨;二是应用3D铣刨技术。通过应用3D铣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设计即结果的目标,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沉降路段进行测量摸底,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相比传统铣刨作业方式预计可节省燃油损耗20~3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吨,节约作业时间近95%,减少的人员投入近90%;三是建立裂缝处理数字化底座。通过建立“一缝一档”数据库(坐标、裂缝形态、内部状况、裂缝处治方案等),实现对路面裂缝病害的全面、准确、动态管理;同时开展裂缝处治跟踪观测,对不同裂缝处治方案的处治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从而形成养护工程路面横向裂缝处治库,优化养护决策,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四是开展精细抗滑保护层施工。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底部采用了聚合物复合改性的高浓粘结材料,采用再筛选精加工的4-6mm近乎单粒径的玄武岩碎石,全方位提高路面抗滑性能和行车安全性。施工后可以彻底防止雨水进入路面结构层,预防路面水损坏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同时,该技术为常温施工,不需要加热,相比加热沥青摊铺传统模式具有更加良好的经济优势和环保效益。
踏上精细化养护管理新征程
江苏高养、东部公司始终坚持“苏式养护”的先进理念,多措并举,开展精细化养护管理,用汗水诠释着“橙色铁军”责任与担当,全力以赴提升社会公众快速畅行和品质服务“两个体验感”,不断提升工程品质。一是量身定制集中养护路面智能施工监控系统,严格控制材料货源和材料质量,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及岗前培训,编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严格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和“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及工序交接制,强化试验检测管理频率,实现施工质量智能化、信息化全方位监控,确保工程品质闭环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报备流程和紧盯涉路作业易发问题及危险点,在集中养护路段出入口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制定现场安全作业责任制,做到“检查、通报、整改、复查”流程闭环,全力保障集中养护工程“零事故”目标;三是合理调配作业时间,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利用好相对低温时间作业,备足藿香正气水、人丹、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每人每天足量发放,做好防暑降温工作。